/* */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京师反腐大讲堂系列讲座第46期“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历史形成和发展”成功举办


 2025年10月29日,京师反腐大讲堂系列讲座第46期“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历史形成和发展”在北京师范大学教七404教室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研究室二级巡视员、纪检监察员、二级高级监察官,G20反腐败追逃追赃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陈雷主讲,题目是“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晨光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张磊教授等3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图片friio 1.jpg

 首先,赵晨光老师对陈雷老师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向在座师生介绍了陈雷老师丰富的工作经历、研究经验以及其在反腐败国际合作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

 讲座伊始,陈雷老师首先就反腐败国际合作学作了简要介绍。反腐败国际合作学,是以反腐败国际合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具体来说,主要是以职务犯罪国际追逃追赃、司法协助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了职务犯罪的引渡、遣返、资产追缴、调查取证、联合调查等国际司法、执法合作方式作为研究对象。

图片 78891.jpg

 接下来,陈雷老师从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两条线论述了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历史形成和发展。国际上,反腐败国际合作始肇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七十年代,水门事件和洛克希德贿赂案震惊了国际社会。联合国、区域性国际组织及其他国际组织通过了一系列文件以治理腐败犯罪,例如《联合国反对国际商业交易中的贪污贿赂行为宣言》《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国内方面,反腐败国际合作经过了初期摸索、积极探索和逐步完善三个发展阶段。陈雷老师以陈满雄和陈秋圆夫妇引渡案为例,讲述了我国在反腐败国际合作方面的初期摸索;以袁同顺互惠引渡案、赖昌星遣返案、中行广东开平案、杨秀珠劝返案为例,讲述了我国积极探索多种方式追逃追赃的历史;以李华波案、姚锦旗案、程三昌案为例讲述我国逐步完善反腐败国际合作机制,走向法治化、规范化。

 最后,赵晨光老师对陈雷老师的精彩报告致以诚挚谢意。讲座在全体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本次讲座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不仅深化了大家对于反腐败国际合作的认识,也激发了进一步学习思考的热情。

图片 lopoii1.jpg


阅读次数:

©2005-2020 ©2005-2020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京公网安备110108000448号 京ICP备10031106号-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