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宗宪教授主编的《社区矫正导论》(第三版)出版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暨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犯罪与矫正研究所所长吴宗宪主编的《社区矫正导论》(第三版)一书近期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21世纪普通高等教育法学系列教材”中的一种,16开本,全书四编16章460页,69.8万字,正文之后有“主要参考文献”。ISBN:978-7-300-34347-1。

吴宗宪教授是我国最早开始研究社区矫正的资深研究者之一,也是我国高校中唯一一位亲身参与了国家社区矫正改革的学人。在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工作期间,他曾经参与了我国社区矫正改革的相关工作,此后持续研究中外社区矫正问题,出版了一系列书籍,其中包括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的重要著作《社区矫正比较研究》(上下册,2011),本教材就是他主编的社区矫正著作中的一种。
本书是我国最具权威性的社区矫正教材和著作之一。这种权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撰写人员。本书的作者包括了我国社区矫正研究的重要研究者和权威实践者。除了吴宗宪教授之外,其他作者来自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等高校,还有两位作者来自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最高管理机构——司法部社区矫正管理局。第二,论述框架。本书确立了较好的论述框架,使社区矫正的不同内容得到恰当的安排。第三,书籍内容。本书述了社区矫正的各个方面,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表述准确,写作严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中国与外国相互贯通,既立足于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实践,又重视对国际社会社区矫正的介绍,视野宽广,富有启发意义。第四,出版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我国文科教材的权威出版机构,在我国社会科学领域享有盛誉。由于本书的权威性,本书不仅受到读者的重视与欢迎,被很多高校采用为教材,也在2012年12月获得司法部司法行政干部业务培训优秀教材一等奖。在第一版基础上修订完成的本书第二版,进一步完善了内容,更新了信息,自2020年11月出版后,受到广泛欢迎,被很多高等院校采用为教材,也被很多读者作为参考书,多次重印,成为我国最具权威性、最受欢迎的教科书和著作之一。此次修订出版的本书第三版,力求反映我国社区矫正的新发展、新变化,不仅新增了12.5万字,而且在质量上有新的提升。
本书目录如下:
第一编 矫正基础编
第一章 绪 论 3
第一节 社区矫正概述 4
一、社区矫正的概念和特点 4
二、社区矫正的种类 8
三、社区矫正与相关术语 10
第二节 社区矫正的利弊 13
一、社区矫正的优势 13
二、社区矫正的不足 18
第三节 外国社区矫正的历史和现状 20
一、缓刑的历史和现状 20
二、假释的历史和现状 26
三、社区矫正整体概况 30
第四节 中国社区矫正的简要历史 33
一、分散存在阶段 33
二、地方探索阶段 34
三、国家试点阶段 35
四、全国试行阶段 37
五、法律确认阶段 37
六、全面立法阶段 37
第二章 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体系 39
第一节 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 40
一、刑罚学说进步与社区矫正 40
二、刑罚制度演进与社区矫正 48
三、社会发展建设与社区矫正 53
第二节社区矫正法律体系 60
一、中国社区矫正法律体系概述 60
二、中国社区矫正法律体系建设 67
第三章 社区矫正组织机构 71
第一节 社区矫正组织机构概述 71
一、法律对社区矫正组织机构的规定 72
二、社区矫正委员会的设置与职责 73
第二节 社区矫正相关机关及其职能 74
一、人民法院在社区矫正中的职能 74
二、人民检察院在社区矫正中的职能 77
三、公安机关在社区矫正中的职能 78
四、监狱管理机关和监狱在社区矫正中的职能 79
五、其他相关机关在社区矫正中的职能 79
第三节 社区矫正工作机构 80
一、社区矫正机构 80
二、司法所 82
三、社区矫正中心(中途之家) 83
四、其他民间非营利帮教组织 85
第四章 社区矫正工作者 87
第一节 社区矫正工作者概述 87
一、中国的社区矫正工作者 87
二、外国的社区矫正工作者 89
第二节 社区矫正执法者 93
一、社区矫正执法者与社区矫正官 93
二、确立“社区矫正官”名称的理由 93
三、社区矫正执法者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职能 97
四、社区矫正官的管理 98
第三节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 102
一、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概述 102
二、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的管理 102
第四节 社区矫正志愿者 106
一、社区矫正志愿者概述 106
二、社区矫正志愿者的管理 107
第五节 其他社会力量 114
一、罪犯相关人员 114
二、民间组织 114
三、刑释人员 115
第五章 社区矫正对象 116
第一节 社区矫正对象概述 116
一、社区矫正对象的概念 116
二、社区矫正对象的特点 118
第二节 社区矫正对象的法律地位 121
一、社区矫正对象之法律地位的内涵 121
二、明确社区矫正对象之法律地位的意义 121
三、社区矫正对象之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122
四、社区矫正对象的权利 123
五、社区矫正对象的义务 132
第三节 社区矫正对象的权利保障 133
一、我国社区矫正对象权利保障的现状 133
二、社区矫正对象权利保障机制的问题与完善 136
第二编 矫正管理编
第六章 社区矫正基本管理制度 141
第一节 调查评估制度 141
一、调查评估制度的概念及意义 141
二、调查评估的主要内容 144
三、调查评估的程序、原则与方法 146
四、对调查评估意见的审查和采纳 151
第二节 矫正接收制度 153
一、接收的依据与接收机构 153
二、有关法律文书及材料的送达和接收 154
三、社区矫正对象报到 154
四、入矫宣告 155
第三节 日常管理制度 156
一、报告制度 156
二、监管制度 156
三、学习制度 157
四、外出制度 158
五、迁居与变更执行地制度 159
六、会客制度 160
七、走访制度 161
八、公示制度 161
九、请示报告制度 162
十、突发事件处置制度 162
十一、信息通报制度 163
第四节 档案管理制度 163
一、接收后的登记与建档 163
二、档案的存放与保管 166
三、电子档案与信息化管理 167
第五节 矫正结束制度 168
一、矫正解除 168
二、矫正终止 169
第七章 个案管理与智慧矫正 171
第一节 概 述 171
一、个案管理概述 171
二、在社区矫正中开展个案管理的重要性 174
第二节 进行个案评估 174
一、风险评估 175
二、需要评估 183
第三节 制订矫正方案 189
一、矫正方案及其特点 189
二、矫正方案的功能 189
三、矫正方案的主要内容 190
四、制订矫正方案的原则 193
第四节 进行个案矫正 194
一、建立个案矫正小组 194
二、开展个案矫正工作 195
第五节 智慧矫正 197
一、智慧矫正概述 197
二、智慧矫正的功能 198
三、智慧矫正的实践 199
四、智慧矫正的趋势 201
第八章 分类管理 203
第一节 概 述 203
一、分类标准与类型名称 203
二、分类管理及其必要性 204
第二节 管制犯管理 205
一、管制犯的概念与特征 205
二、管制执行交接程序 206
三、管制犯的服刑义务 208
四、管制犯违反服刑义务的法律后果 210
五、管制执行的减轻与终止 211
第三节 缓刑犯管理 212
一、缓刑犯的概念与特征 212
二、对缓刑犯的矫正程序 213
三、缓刑犯服刑义务 216
四、缓刑犯违反缓刑义务的法律后果 219
五、缓刑执行的减轻与终止 219
第四节 假释犯管理 221
一、假释犯的概念与特征 221
二、假释管理程序 222
三、假释犯服刑义务 223
四、违反假释义务的法律后果 225
五、假释执行的终止 226
第五节 暂予监外执行犯管理 226
一、暂予监外执行犯的概念与特征 226
二、暂予监外执行程序 228
三、暂予监外执行犯服刑义务 229
四、违反服刑义务的法律后果 229
五、暂予监外执行的终止 230
第九章 行为监督 232
第一节 概 述 232
一、行为监督的概念和特征 232
二、行为监督的功能 235
第二节 分类监督 236
一、分类监督的概念和功能 236
二、行为监督的分类 237
第三节 行为监督状况与方法 244
一、我国行为监督的状况 244
二、行为监督的基本流程 250
三、行为监督的主要方法 252
第十章 特别类型对象的社区矫正 259
第一节 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社区矫正 259
一、概述 259
二、社区矫正的关键环节 261
三、禁止令的适用与执行 265
第二节 老年社区矫正对象的社区矫正 271
一、概述 271
二、对老年犯罪人实行社区矫正的重要意义 273
三、对老年犯罪人实行社区矫正的前提 274
四、老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的主要内容 275
第十一章 考核与奖惩 283
第一节 社区矫正对象考核 283
一、社区矫正对象考核的含义 283
二、社区矫正对象考核的功能 284
三、社区矫正对象考核的原则 285
四、社区矫正对象考核的内容 287
五、社区矫正对象考核的方法 287
第二节 行政奖惩 289
一、概述 289
二、行政奖励 290
三、行政处罚 292
第三节 司法奖惩 295
一、概述 295
二、司法奖励 295
三、司法处罚 300
第四节 又犯罪处理 304
一、概述 304
二、又犯罪处理的程序 305
三、又犯罪处理的结果 306
第三编 矫正帮扶编
第十二章 教育矫正 309
第一节 概 述 309
一、教育矫正的含义 309
二、教育矫正的特点 310
三、教育矫正的原则 311
第二节 教育矫正内容 315
一、告知教育 315
二、入矫教育 316
三、常规教育 319
四、公益活动 326
五、解矫教育 330
第三节 教育矫正的方法 331
一、集体教育 331
二、分类教育 333
三、个别教育 336
四、社会教育 338
第十三章 帮困扶助 342
第一节 生存型帮困扶助 342
一、临时救助 343
二、社会保障 346
三、就业帮助 347
第二节 支持型帮困扶助 354
一、法律帮助 354
二、心理帮助 356
第三节 发展型帮困扶助 367
一、就学帮助 367
二、技能培训 369
第十四章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 372
第一节 概 述 372
一、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定义和功能 372
二、我国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相关规定 375
第二节 理论基础和价值理念 377
一、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377
二、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 382
第三节 原则、内容和方法 384
一、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385
二、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387
三、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具体方法 391
第四编 监督评估编
第十五章 社区矫正监督 397
第一节 概 述 397
一、社区矫正监督的特点 397
二、社区矫正监督的功能 399
第三节 检察监督 400
一、概念与特征 400
二、功能与原则 402
三、检察监督内容 404
四、检察监督方式 410
第四节 其他监督 413
一、人大监督 413
二、行政监督 416
三、社会监督 418
第十六章 社区矫正效果评估 423
第一节 概 述 423
一、社区矫正效果评估的概念 423
二、社区矫正效果评估的原则 424
三、社区矫正效果评估的功能 425
四、社区矫正效果评估的过程 426
五、我国社区矫正效果评估的现状与改进 428
第二节 效果评估内容 431
一、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效果评估 431
二、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效果评估 440
第三节 效果评估方法 447
一、观察法 447
二、面谈法 448
三、心理测验法 448
四、比较分析法 449
五、荟萃分析法 449
主要参考文献 452
阅读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