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刑科院参与缔结“涉外刑事法治研究暨人才培养协同机制”
2024年4月23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共同缔结的“涉外刑事法治研究暨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成立仪式在北京举行。协同机制得到了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的指导,并得到最高人民检察院国际合作局的鼎力支持。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等实务部门的50余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商我国涉外刑事法治研究及人才培养的重要议题。我院梁迎修教授、黄风教授、阴建峰教授、周振杰教授、张磊教授及部分博士生、硕士生参加了仪式及随后举行的“2024年涉外刑事法治研究暨人才培养高峰论坛”。
在“涉外刑事法治研究暨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成立仪式上,中国刑法学研究会贾宇会长、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陈卫东副会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国际合作局刘志远局长分别代表指导单位和支持单位致辞,对“涉外刑事法治研究暨人才培养协同机制”的成立表示祝贺,对协同机制促进我国涉外刑事法治的发展提出期待,希望四家院校发挥各自优势,建立涉外刑事法治研究与人才培养协同机制,通过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双轮驱动,不断提升我国在涉外刑事法治领域的影响力。随后,参与缔结“涉外刑事法治研究暨人才培养协同机制”的各单位代表分别致辞。梁迎修院长在致辞中表示,北师大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是北师大法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国际化的发展思路,在涉外法治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很好的基础。特别是G20反腐败追逃追赃研究中心为二十国集团反腐败国际合作的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举办了多场高水平的学术论坛,为我国参与国际反腐败追逃追赃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将会同各个兄弟院校和涉外法治部门一道贡献国际资源和学术资源,为涉外刑事法治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做出贡献。在各位与会专家的见证下,梁迎修院长与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的负责人共同签署了“涉外刑事法治研究暨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合作共建备忘录”。
成立仪式后,举行了“2024年涉外刑事法治研究暨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及实务界人士围绕“涉外刑事法治研究的重点问题”和“涉外刑事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两个单元的议题进行研讨。我院黄风教授结合属地管辖、保护管辖和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等方面的内容,发表了对涉外刑事法治研究中重难点问题的思考。
我院周振杰教授围绕涉外刑事法资料库的建设问题发表了见解。周振杰教授指出,应当根据实践需求与发展需要,在学术机构与专业机关的配合下,体系化、分阶段建立起涉外刑事法律资料库。北师大法学院充分发挥专业化和国际化优势,与法律出版社共同设立了外国刑法典翻译项目,全面系统翻译主要国家的刑法典,目前已完成了18个具有大陆法系特征的国家、19个具有英美法系特征的国家及部分东南亚国家刑法典的翻译出版。
我院张磊教授就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与涉外法治的结合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张磊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中国涉外法治拥有了更多与世界各国对话和合作的平台,有利于推动中国涉外法治的全面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等特征,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与涉外刑事法治的结合至少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创新科技开发刑事司法协助各职能机关间的联合办案系统,密切各机关在案件办理中的协调与配合;二是通过增强检察机关在刑事司法协助中的法律监督作用,推动各职能机关在司法协助案件办理中的优化组合,高质效办好每一个司法协助案件。
两个单元的主题研讨后,进入了总点评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阴建峰教授作为总点评人之一,围绕什么是涉外刑事法治,涉外刑事法治应当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对各位发言人的报告内容分享了自己的看法。阴建峰教授指出,涉外刑事法治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具有紧密的联系,要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强烈家国情怀,法学功底扎实,通晓我国法律法规以及国际刑事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刑事法律实务的法治人才。涉外刑事法治人才培养应当服务于涉外刑事法治实践,要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多语言能力的培养,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实务部门之间要共同开设课程、共建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深度参与涉外刑事法律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涉外刑事法律实务问题的能力。
至此,本次涉外刑事法治研究暨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圆满落幕,期待涉外刑事法治研究暨人才培养协同机制为我国涉外刑事法治建设贡献积极力量。
(北师大法学院博士生周恺供稿)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