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程序之声”研究生学术沙龙第四期成功举办
2023年10月26日晚,第四期“京师程序之声”研究生学术沙龙在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1815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期沙龙主题为“数字时代非羁押措施的改革探索”,由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闫姝月作主题报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谢甜甜、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周致义、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孙永超和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程照锦与谈交流,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王超教授、杨雄副教授担任点评嘉宾。北京师范大学法学两院2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参加本期沙龙活动。沙龙由北师大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力达主持。
沙龙伊始,王超老师致辞介绍了“京师程序之声”研究生学术沙龙的创立背景,并对三位其他高校博士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博士生闫姝月从技术应用的历史演变、实践探索等方面介绍了自己关于数字时代非羁押措施改革的研究思路与发现,详细剖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对非羁押性强制措施中数字化技术的法律属性定位和技术应用类型的区别所在,并就电子监控等数字化技术的适用场域、适用程序、救济机制以及相应的配套制度等提出了具体建议。
进入与谈环节,博士生谢甜甜从诉讼保障功能、降低羁押率、应对轻罪时代等视角,认为有必要推动数字化技术在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内的进一步深入应用,但也建议继续思考如何保障其中的数据安全问题。博士生程照锦认为,我们应当理性思考在推行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同时,如何最大程度地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权利,以及为此应当配备哪些可行的救济手段。博士生孙永超从域外危险性评估技术为切入点,指出在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社会危险性进行评估时,我们应当强化程序控制,避免落入算法歧视、算法黑箱等新的危险陷阱中。博士生周致义从我国近四年内审前羁押率大幅下降的数据出发,认为利用数字化技术来替代羁押性强制措施是数字时代中一个必然的趋势,应当从技术设计、数据保护、救济机制等角度全方位为这一司法改革保驾护航。
在点评环节,杨雄老师对报告人所做的历史回溯、实践探索等研究工作予以充分肯定,指出要基于强制措施目的本身,来剖析数字化技术的功能探索和程序设计,同时建议可以结合技术侦查领域中出现的问题,对权利保障等进行进一步思考。王超老师就论文主题从数字时代背景、非羁押措施中数字化技术概念、数字化监控与传统监控关系阐述意见,并对地方实践探索、程序控制、配套改革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建议。最后,王超老师指出,“京师程序之声”研究生学术沙龙提供了一个学术争鸣平台,对拓展大家的学术视野、活跃学术气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鼓励同学们在之后的学术研究中可以多交流多分享。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