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北师大法学院吴宗宪等教授参加第二届“法大犯罪治理论坛”


由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中国犯罪学学会被害人学专业委员会、《犯罪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承办的第二届“法大犯罪治理论坛”20231119在北京京仪大酒店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后疫情时代的犯罪预防与治理”,由“基层社会治理与犯罪预防”“网络暴力的形成机制及对策研究”“犯罪学视野下的单位犯罪研究”“非刑罚处罚措施的适用与革新”四个单元组成。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南京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京内外高校和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等务部门的70余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商我国犯罪治理的重要议题。我院教授吴宗宪老师、赵军老师、苏明月老师参会并发言。


9894809d35724602861878bbe335e2a8.jpeg

在开幕式致辞中,《犯罪研究》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暨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吴宗宪教授向在座的嘉宾老师致以亲切的问候,并表示《犯罪研究》编辑部作为论坛主办方之一始终也将继续致力于推进我国犯罪学学科发展,希望能通过“法大犯罪治理论坛”这一平台提升犯罪学的学科影响力。同时,吴宗宪教授也建议论坛筹集资金颁发奖项,把发布获奖名单和颁发奖项作为论坛的一项内容,以便进一步扩大论坛的影响力,更好促进我国犯罪学研究和应用的发展。


82fb801d21d448a883a45c4e2ddf8b74.jpeg

(吴宗宪教授致辞)

在第二单元“网络暴力的形成机制及对策研究”主题发言中,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暨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苏明月副教授以《网络暴力刑事规制论证与法外因素考量》为题,指出由于网络暴力的匿名性与多众性,网络暴力查处难、网络暴力受害人维权难、网络道德建设和现行法律对网络暴力防范和治理的效果不明显。网络暴力治理困局的根源在于将网络空间视为“虚拟”空间,在这一“虚拟”空间中,人的主体性被全面消解。以网络空间行为社会影响的现实性为依据,应赋予数字公民身份以形塑网络行为的主体性,允许网络暴力受害人直接以数字公民身份确定被告人以实现实体法与程序法的有机衔接。数字身份的确立旨在平衡自由与秩序,同时保护个人隐私与言论自由。


d9d3435363354e6d9ded23c2dae46daf.jpeg

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暨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赵军教授对第三单元“犯罪学视野下的单位犯罪研究”进行了点评,提出应重视域外法律制度、法学理论引介、移植与重构过程中的话语陷阱,在充分肯定“刑事合规”、“合规不起诉”等一系列话语标签对本轮涉案企业合规改革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透过多元视角的审视,尤其是通过教义学与犯罪学研究的良性互动,对这些话语展开反思,达成借鉴与重构、理论与实践的最佳平衡。


150011c240864a53ac30abf3b9d60e74.jpeg

在第四单元“非刑罚处罚措施的适用与革新”,与谈人吴宗宪教授认为,在研究刑事涉案财物处置过程中应当考虑成本效益原则、被害人利益并坚持公平合法,预防不当财物处置。

论坛中多视角、多方法碰撞带来的启发意义,给社会治理和政策制定留下更多可供借鉴的方法与素材。

吴宗宪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肖艳秋,硕士研究生燕永辉、杨宇、张佳璇、黄潋颀、马碧爽、兆欣艺和赵晨曦也参加了论坛,聆听了与会专家的发言。



阅读次数:

©2005-2020 ©2005-2020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京公网安备110108000448号 京ICP备10031106号-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