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第十六届当代刑事司法论坛暨第二届京师涉外法治论坛在京圆满举行



图片

  2025年8月18日,为庆祝北京师范大学法学学科建立30周年暨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成立20周年,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暨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在北京成功主办第十六届当代刑事司法论坛暨第二届京师涉外法治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为“《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与中国刑事法的应对”,旨在深入探讨《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生效后中国刑事立法与司法体系的应对策略,更好地推进我国涉外法治建设。此次论坛得到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的指导和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国际刑法学分会的支持,并由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京师律所(全国)刑事专业委员会共同协办。

图片

开幕式

  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梁迎修主持。

图片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张雁云在致辞中首先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作为首批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及“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深厚底蕴与综合实力,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则为法学学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其指出,本次论坛聚焦“《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与中国刑事法的应对”这一核心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当今网络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导致网络诈骗、盗窃及攻击等犯罪高发,严重威胁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与民众权益。在此背景下,其深入分析了《公约》生效将对中国刑事法产生的双重影响:一方面,为中国刑事法提供了国际标准和参考依据,有助于中国完善网络犯罪相关立法;另一方面,也对国内刑事法律体系的适应性及其与国际规则的兼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期望与会嘉宾深入研讨,碰撞思想,为应对网络犯罪挑战贡献新思路与新方法。

图片

  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会长姜伟代表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向北京师范大学法学学科设立30周年、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建立2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随后,其阐述了《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的里程碑意义,并对此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网络犯罪治理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早已突破国界限制,渗透各国经济命脉,侵蚀国家安全,《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为打击网络犯罪提供了方向,提供了国际合作的契机和基础;二是中国刑事法律应与《公约》系统推进,在程序法衔接、实体法协调、在国际合作机制上实现系统对接;三是《公约》转化为国内法的基本思路,建立安全评估前置与目的限制原则双重审查机制,将中国在网络主权与数据安全领域的立场主张转化为国际规则框架下的“中国方案”。

图片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贾宇就北师大刑科院对中国刑法学创新作出的突出贡献表示充分肯定,并代表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向北师大刑科院成立以来取得的卓越成就致以敬意。其指出,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网络犯罪与数字安全风险已成为全球各国面临的共同严峻挑战。随后,贾宇院长阐述了《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的重要地位与意义,强调本次论坛聚焦《公约》生效后中国刑事立法与司法体系的应对策略,对推进我国涉外刑事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引意义,并就此提出三点核心意见:首先,直面网络犯罪高发、低成本、强隐蔽性及智能化等新特点及其对社会秩序的严重危害,构建综合施策、多元共治的新格局。其次,强化国际合作以深入打击跨境网络犯罪。应有效运用《公约》框架,积极推动数据跨境流动、公约规则协调合作,为全球网络犯罪治理贡献高质量的中国方案。第三,深化院校合作,培养兼具广阔国际视野和较强跨学科能力的涉外刑事法律人才,将中国涉外法治实践最新经验和深度案例,及时转化为教育学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深化协同育人要求。

图片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敬大力在发言中首先介绍了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长期以来注重与法学院校的“校会合作”,通过举办学术活动、搭建专业平台实现了多赢共赢。他特别指出,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是研究会的首批单位会员,期待双方未来继续拓展合作领域。敬大力会长强调,本次论坛在于破解《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与中国刑事法衔接的时代课题,承载着构建人类数字文明新趋势的历史使命。面对当前挑战,中国需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参与搭建全球性、区域性、多层次的互联网治理,以现代化法治为中心,着力构建兼具国际兼容性与本土适应性的刑事司法体系,助推我国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将持续关注国际网络犯罪前沿问题,为网络犯罪治理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

图片

  最高人民检察院国际合作局一级巡视员、中国女检察官协会秘书长李新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涉外法治工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完善涉外国家安全机制”的要求。随后,围绕“推动《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实施中的检察国际合作”,她提出四点意见:一是应着力提升检察人员运用国际条约办案的意识和能力。检察机关作为宪法明确的法律监督机关,在刑事诉讼中承担全程监督职能,应充分发挥其在刑事司法协调中的作用。二是需以《公约》实施为契机,推动国内立法有效衔接,为检察国际合作筑牢法律基础。三是加强科技赋能,结合打击网络犯罪的实际需求,顺应数字化趋势,提升对新型网络犯罪的识别与应对能力,推动构建智能化、信息化的技术系统。四是要持续拓展国际检察合作网络。检察机关应主动参与反恐、反腐、打击网络犯罪等领域的国际规则制定,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为加强国际司法协作注入持续动能。

图片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强军教授作为校友代表,重点回顾了北京师范大学刑科院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坚实基础与发展成果。他指出,刑科院通过持续举办高质量的学术讲座,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学者交流,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学院在刑法学领域的研究尤为深入扎实,聚焦刑法立法完善、刑法适用、刑法功能等核心问题,理论成果丰硕,为学科规范化建设和整体工作提供了坚实支撑。依托深厚的学科积淀与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刑科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获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基地,致力于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为国家法治建设持续输送新生力量。

图片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阴建峰教授主要汇报了北京师范大学刑事科学法律研究院20年来的建设成果。他指出,北师大法学学科由法学院和刑科院共同组成,刑科院始终坚持以体制创新促进发展,取得了不菲佳绩。刑科院高度重视国际交流,坚持以高端平台引领发展,致力于建设联合国预防犯罪与刑事司法机构网络、国际反腐败学院联盟、联合国安理会反恐怖委员会执行局合作伙伴、联合国网络犯罪政府间专家组观察员单位等联合国平台和G20反腐败追逃追赃研究中心,努力打造“当代刑法国际论坛”“两岸四地刑事法论坛”以及“中韩刑法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区级交流平台。同时,刑科院亦注重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以法治实践提升发展,通过与政法机关缔结正式交流合作关系,提供法律咨询意见和研究报告,以专家身份参与立法、司法、执法活动等形式,以实际行动推动法学理论与法治实务的有机融合。

  阴建峰教授还代为宣读了“人民教育家”、刑科院名誉院长高铭暄先生作为刑科院成立和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为刑科院成立20周年特别撰写的贺辞。高铭暄先生指出,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前沿问题探索,从立法建言献策到司法实务精研,从国际学术对话到本土智慧凝练,刑科院以卓越的学术品格与使命担当,不断提升刑事法研究能力,产出具有标志性和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为中国刑事法治的进步镌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努力为刑事领域的高端智库建设、高端人才培养、高端学术交流开展了新的探索并做出了新的贡献。期望刑科院以20周年为崭新起点,立时代之巅,铸学术之魂,构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张力的中国特色刑事法学学术体系,培育德才兼备、贯通中西的法治英才,服务国家战略、回应人民期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贡献智识之光。

图片

第一单元

《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的宏观问题研究

  第一单元由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喻海松,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G20反腐败追逃追赃研究中心主任王秀梅主持。

图片
图片

  在本单元发言环节,中国驻格林纳达原大使、海南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赵永琛、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吴沈括、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鹏祥、应急管理大学(筹)文法学院讲师张馨文、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检察官孙伟、新疆大学法学院讲师李贝贝等六位嘉宾,重点围绕《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的制定历程、主要内容以及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如何与《公约》有效衔接进行了报告。

图片
图片

  在本单元与谈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时延安教授强调,应对《公约》与国际多领域法律的研究进行整合,同时深化国际合作,呼吁加强刑法、行政法及国内法协调的多学科融合研究,积极应对网络安全竞合情况,坚持治理工作合理、合法、合规,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与风险防范。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袁彬教授肯定了本单元的讨论价值,并补充提出需关注网络犯罪对象、行为、法益及争议的“共生”特性。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姜敏教授指出,《公约》引起了中国理论和实务界的热议,但在管辖权规则设计、法律实务冲突等方面仍需完善,期待学界推动其发展。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国际合作委员会主任黄露娟表示,《公约》标志着国际社会打击网络犯罪的重大突破,但也面临主权界定、公司协作困境、技术应用与人权保护平衡、跨境数据调取规则细化等挑战。

图片
图片

第二单元

《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对具体罪行的规制研究

  第二单元由最高人民法院刑二庭原庭长、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王晓东,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暨刑科院外国刑法与比较刑法研究所所长王志祥主持。

图片

  在本单元发言环节,外交学院国际法系副教授焦阳、内蒙古大学法学院讲师赵安晓宇、山东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民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朱贺、福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何群、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刘敏娴、天津工业大学法学院讲师王兵兵等七位嘉宾,分别聚焦如何衔接《公约》与我国刑法以保护未成年人免受性侵害,以及数据安全和隐私泄露等核心问题展开报告。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本单元与谈环节,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楼伯坤教授以儿童保护与网络犯罪治理为切入点,强调要积极响应国际公约,网络犯罪相关罪行的规制必须立足中国实际,寻求儿童权益保障与有效打击的平衡点。中山大学法学院庄劲教授则聚焦数据犯罪领域的立法界定分享了专业见解。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院长张道许教授聚焦国内法的修改完善,特别以儿童色情制品等严重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犯罪为例,阐述了法律完善的方向。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权益合伙人、京师律所(全国)刑委会执行主任马里从实务角度深入剖析了电子证据及口供的跨境取证申请流程与外交程序推进,并着重提出在网络犯罪与刑法衔接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程序规则的衔接与完善。

图片
图片

第三单元

《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的程序措施及跨境电子取证问题研究

  第三单元由司法部国际合作局原副局长张晓鸣,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王文华主持。

图片

  在本单元发言环节,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彭海青,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律系副主任、副教授陈苏豪,辽宁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高邦迅,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权益合伙人暨京师律所(全国)刑委会名誉主任刘志民,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助理教授郭镇源,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周庶明,以及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宋大伟等七位嘉宾,分别就《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与我国法律衔接过程中的跨境取证、域外管辖权等程序问题展开报告。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本单元与谈环节,湘潭大学法学院教授赖早兴提出要积极应对《公约》中涉及的网络犯罪问题,坚持国家主权和维护国家安全,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做到打击与预防双管齐下。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经济犯罪侦查学院院长吴丹教授从经济犯罪侦查角度分享了利用算法技术实现涉案资金穿透式追踪等跨境电子证据收集的先进经验,并介绍了刑警学院在网络犯罪与网络安全领域构建的涉外人才培养体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剑波对发言人逐一进行了点评,强调在履行国际义务进行跨境取证时,必须妥善处理争议,平衡合作需求与国家主权的维护。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庭长周维平从司法实践出发,着重强调跨境证据是打击网络犯罪的关键环节,需重点审查其合法性、可靠性与真实完整性,并期待完善跨境电子证据规则,为执法机关国际协作提供有力支持。

图片
图片

第四单元

新技术犯罪的刑事规制及其他前沿问题研究

  第四单元由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赵军、宁波大学法学院教授赵微主持。

图片

  在本单元发言环节,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廖天虎,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数据法治研究院副院长郑旭江,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闫雨,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权益合伙人暨京师律所(全国)刑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陶宽,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全国)刑委会理事、涉外刑事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梁玮,江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春花,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讲师融昊等七位嘉宾,分别阐述了深度伪造行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作品侵犯著作权犯罪、虚拟货币型网络传销犯罪、网络型开设赌场罪、解除无人机限高禁飞限制行为等多种新技术犯罪的刑事规制问题。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本单元与谈环节,《法学论坛》原主编吴岩着重剖析了深度伪造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虚拟货币型网络传销犯罪等带来的新型法律挑战,认同应明确深度伪造行为罪名体系,加强深度伪造行为的电子证据真实性审查。河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院长蔡军教授分别论述了发言嘉宾观点的独特性,指出互联网、传销模式、虚拟货币等因素正驱动网络犯罪不断进化与异化。湖南工商大学法学院院长刘期湘教授指出,本单元聚焦数字时代刑法规制的特点,紧扣技术前沿性与规制动态性,探讨了技术中立性及犯罪界限、新技术法益保护、跨境司法协作强化及新兴领域技术应用合法规范、司法改革等关键问题。《江西社会科学》副主编叶萍从学术期刊角度,建议研究者关注论文关键词精准性、标题凝练度,致力产出具有原创性的理论成果,推动自主学科体系发展。

图片
图片

闭幕式

  闭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何挺主持。

图片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创始人、终身名誉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涉外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黄振中,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暨刑科院教授吴宗宪和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梁迎修分别做了闭幕式致辞。

  黄振中主任在致辞中深情回顾了京师律所与北师大法学院、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之间源远流长的深厚渊源与卓有成效的协作默契。他指出,连续成功举办两届京师涉外法治论坛,正是紧密合作关系的生动体现,彰显了双方志同道合、服务国家法治建设大局的坚定信念与共同追求。这种基于共同使命的强强联合,不仅推动合作事业行稳致远,更将实现宝贵经验与法治精神的薪火相传,为法治中国建设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智慧与动能。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及社会各界携手努力下,京师律所必将持续焕发蓬勃生机,书写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新篇章。

图片

  吴宗宪教授回顾了北师大刑科院20年来的卓越成就,指出其已成为我国刑事法治建设与研究的核心力量和国际知名学术平台。刑科院深度参与联合国框架下刑事司法事务,彰显了国家学术影响力。刑科院构建了老中青结合、多学科融合的教学研究梯队,营造了团结和谐、务实高效的治学环境,有力支撑师生的学术高产。在人才培养方面,刑科院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活跃于中央、地方及司法实务与学术界的骨干力量,学术贡献尤为突出。教师们立足国家需求,深度参与立法司法实践,编写书籍、教材影响深远,并在反恐、反腐败、死刑改革、未成年人保护等关键领域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服务国家涉外法治需求。展望未来,期望全体师生珍视并深化刑科院专业建设,勇立潮头,接续奋斗,以扎实的学术成果赢得应有的学术地位,创造影响深远的学术品牌,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图片

  梁迎修院长表示,本次论坛作为北师大刑科院成立20周年的重要献礼,精彩实现了“当代刑事司法论坛”与“京师涉外法治论坛”两大学术品牌的联合,凝聚了学界与实务界的核心智慧,充分彰显了北师大法学学科30年的发展积淀。此外,北京师范大学与京师律师事务所的深度战略合作,充分体现了校所协同创新机制的优势,双方以“亲如一家”的紧密关系为论坛提供了全方位保障。未来将持续深化与京师律所的协作维度,重点围绕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前沿议题研究、学术成果转化等领域强化联动,共同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

图片

  本届论坛围绕“《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与中国刑事法的应对”之主题展开研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关注与大力支持。《人民法院报》《检察日报》等中央媒体对本届论坛进行了报道。与会嘉宾亦对本届论坛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本届论坛将有力推进我国涉外刑事法治建设,推动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的统筹发展。


阅读次数:

©2005-2020 ©2005-2020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京公网安备110108000448号 京ICP备10031106号-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