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法律伦理大讲堂第十七讲——周洋同志谈“新时代检察工作理念和检察人的自我修养”
2022年12月16日上午,京师法律伦理大讲堂第十七讲“新时代检察工作理念和检察人的自我修养”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丽泽楼D201成功举办。周洋同志受广东省珠海市人民检察院指派,主讲了本次讲座。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暨刑科院廖明副教授主持,珠海校区、北京校区近两百名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聆听
讲座伊始,廖明教授介绍了主讲人的基本情况。周洋同志先后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取得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学位,专业基础扎实,且有着较为丰富的法律职业经历,曾在广州、珠海等地的律师事务所、公司就职,到检察机关工作后,先后在职务犯罪侦查、公诉、民事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检察等业务条线和综合行政部门历练,对法律相关工作的内在逻辑和职业图景有一定见解。
周洋同志的讲授分为三个部分:新时代检察工作新格局、新时代检察工作新理念、新时代检察人的自我修养。
在第一部分“新时代检察工作新格局”的讲授中,周洋同志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和公益诉讼检察这四大业务模块的工作职责和具体工作内容。对于大家相对陌生的公益诉讼检察,他通过以案释法,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什么是公益诉讼、公益诉讼的法定程序,以及公益诉讼制度的意义。周洋同志指出,在诉前实现维护公益目的才是检察机关追求的最佳司法状态。公益诉讼检察制度的本质是帮助、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共同把“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落实到位,通过个案来推动相关制度、机制的完善,即“办理一案,治理一片”。
在第二部分“新时代检察工作新理念”的讲授中,周洋同志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分享了当前检察工作要着重贯彻的11项新理念:坚持讲政治、顾大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客观公正立场;深化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坚持“少捕慎诉慎押”;坚持“在办案中监督,在监督中办案”;坚持“双赢、多赢、共赢”;坚持“法、理、情相统一”;坚持“求极致”;以“我管”促“都管”;“严管就是厚爱”。周洋同志强调,检察人员在办案时不仅仅强调程序价值的实现,而且还追求实体正义和结果正义的实现,争取让每一个案件的处理得到更广泛的认同。
在第三部分“检察人的自我修养”的讲授中,周洋同志认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检察人需要“保留一份情怀、精进两项能力、保留三分洒脱、常思四个问题”。保留一份情怀,指的是要对检察工作充满热情和期待,有情怀才能够敢于办案、才能够办好疑难复杂案件,有情怀才能真正治愈精神内耗、才能保持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精进两项能力,指的是从事检察工作不仅要有扎实的文笔功底来写好文书材料,还要有足够的口头表达能力去开展专业化的沟通,从而推动案件的高效办理和纠纷的实质性解决。保留三分洒脱,指的是要坚持原则,但是不纠结、不钻牛角尖,培养健康的爱好和良好的习惯能帮助我们多角度、多层面地看待问题,并为工作和学习提供喘息、创造灵感。常思四个问题,包括工作有没有“留尾巴”、知识有没有“吃老本”、决断有没有“凭好恶”、心中有没有“大格局”。
随后,主持人廖明副教授进行了点评。他指出,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我们要文明自己的精神、野蛮自己的体魄,并鼓励同学们向周洋同志学习,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勤于思考,热爱运动,热爱生活,积极尝试新的事物、愿意学习新的技能。
最后,周洋同志与现场的同学们交流了择业经验。他以一位学长的身份从自身经历出发,多角度畅谈了律师、法务以及检察官等法律职业的异同点和发展前景,建议同学们拓宽思路、扬长避短,结合自身的平台、优势和理想来综合考虑、全盘谋划,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
至此,本期法律伦理大讲堂取得了圆满成功。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