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京师程序之声”研究生学术沙龙第二期成功举办


2020年6月23日,“京师程序之声”研究生学术沙龙第二期顺利举行。受新冠疫情影响,本期沙龙依托腾讯会议在线进行。本期沙龙由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刑科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杨林作主题报告,主题为“刑事诉讼的‘协作-补位’模式——基于全国疫期刑事诉讼实践的考察”。北师大刑科院何挺副院长、史立梅教授、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刑事法杂志》编辑董坤研究员以及来自刑事诉讼法、刑法等专业的3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沙龙活动。沙龙由何挺副院长主持。

沙龙伊始,何挺老师致辞介绍了“京师程序之声”研究生学术沙龙的举办背景以及本期沙龙的主要议程,并对董坤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随后,博士生杨林介绍了“刑事诉讼的‘协作-补位’模式——基于全国疫期刑事诉讼实践的考察”一文写作背景、主体内容、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研究的创新点与缺陷。博士生李胥、邢进生和硕士生杨涛、都琦对论文研究方法、结构、内容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建议。

教师与谈环节,史立梅教授指出,为加强疫情防控期间的研究生指导工作,本期沙龙选择在线举办。随后就论文主题从刑事诉讼模式的概念、协商性公力合作模式与“协作-补位”模式关系阐述意见,并对文中实践考察部分、模式构建、修复路径存在的理论问题提出建议。嘉宾与谈环节,董坤老师首先介绍了法学期刊编辑在选稿时对学术论文的注释、结构、研究方法、选题等方面的学术规范性要求,之后对杨林的论文从宏观结构到微观内容进行全面点评。随后,同学们基于自身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向董坤老师求教。董坤老师一一给予详细解答,与会同学受益匪浅。之后,博士研究生杨林对与谈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感谢,并对老师同学们提出的意见进行简要阐释与说明。

最后,何挺老师作沙龙总结并指出,法学学术研究永无止境,研究者不仅需要扎实积累研究主题的相关知识,更应避免自身思维局限,与师友充分交流讨论,形成更加全面观点。“京师程序之声”研究生学术沙龙即是刑科院为在校生提供的学术争鸣平台。沙龙鼓励学生之间加强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更好地选择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开展各项具体研究、产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阅读次数:

©2005-2020 ©2005-2020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京公网安备110108000448号 京ICP备10031106号-30